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全校的公共基础课程。
一、课程沿革
我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为德育工作部副部长、蒙秀琼副教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此门课程的建设。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和科学。
1998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下发了“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即“98方案”,共8门课程。邓小平理论概论是5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一。
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发16号文件,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强调要加强课程建设的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根据16号文件精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5号文件”,提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同年,中宣部教育部又下发“9号文件”,确定了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即“05方案”,将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定为三门,它们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
2005年,四川省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学院在四校合并前,原南充教育学院高度重视概论课前身---《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建设。学院把该课程作为全校课程改革的试点。学院精心选派任课教师,教研室在集体研讨后精心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十三个专题之中,任课老师精心备课。实行小班教学,每位老师担任2-3个专题轮回到全校各班上课。既发挥了集体备课集中大家智慧的优势,又给每位教师以无形压力,使思政类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四校合并后特别是05方案下发后,学院领导一如既往地重视思政类课的建设,组建了由原学院纪委书记冉碧泉任组长、德育工作部副部长蒙秀琼同志任副组长的课程建设组,加强思政类课建设。2007年学院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由蒙秀琼副教授作项目组组长。现课程名称变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开设一学期,共72学时,4学分,其中实践教学1个学分。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博大精深的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课程主要介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主客观条件,着重介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介绍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着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同时,本课程又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以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三、教师队伍
本课程负责人:蒙秀琼副教授。主讲教师有蒙秀琼副教授、于明章副教授、刘志祥副教授、陈家明副教授、邬卓副教授、李洪波副教授、张继初副教授、杨德志副教授、张敏讲师、李建云讲师,许立讲师,郑金山讲师,贾明辉讲师,鲜俐玲老师、雍军老师。其中,副教授9人,硕士6人,讲师3人。其中硕士学位教师占26.3%;高级职称教师占70%。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80%,平均年龄41.2岁。课程组主要成员近五年来,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省级重点课题3项,市级重点课题5项,院级重点课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本课程2007年被学院批准为“院级精品课程”。
四、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与建设:教材采用国家唯一统编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版)。原则上不许使用自编教材。但必要时,我们可编写一些适合同学们需要的学习资料和辅导材料,自制和收集有多种相关音像资料。
2、实践教学条件: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广泛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学院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1)有藏书近45万册的图书馆,为大学生学习提供雄厚的文史资料;
(2)有多媒体教室40多个,为观看影视资料提供了方便。
(3)有现代化的现代教育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为大学生学习提供辩论场所;
(4)有每学期开展的学生主题活动,为大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5)有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代表雍仲满家乡南部四房村,罗瑞卿故里、张澜故居、朱德故居、邓小平故居等作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校企合作伙伴单位香港利奥集团、北京协集团、香港镇泰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十多家企业,为大学生学习实践提供基地;
(6)各系部均成立有社会实践部,负责在德育工作部、学生处、院团委的组织协调下具体安排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工作部、学生处、院团委、各系社会实践部在本课社会实践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网络教学环境: 建立了《概论》课程网站,其主要内容有: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指南、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授课教案、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教研论文、教学案例、学习指南、习题与答案、重点难点研究、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教学互动、参考文献目录、在线答疑等。目前网络使用情况较好,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好帮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突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实效性,针对课程理论性强和高职大专学生通识基础薄弱的特点,我们注意搞好听(专题报告)、读(原著)、看(录像)、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走(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配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互动和交替使用来做到深入浅出和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课堂讲述、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观看影视资料、小论文写作、在线答疑、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目前已广泛采用了课堂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观看影视资料与观后感结合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边参观考察边教学的现场教学法、社会实践法、新闻发布式教学法等等。
六、教学效果与课程特色
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教学效果总体较好。本课程主讲教师年终教学质量测评均在95分以上,学生满意率超过98%以上。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说来:
1、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形成了校内与校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院“思政课”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时代英模教育、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考察报告,使学生在课堂外实践性教学中增长见识,锻炼了才干,加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成因及伟大历史影响力的理解,真切地领悟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的伟大人格魅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观测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利用时政热点难点或案例加强与学生交流与讨论,实现师生互动;二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让师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与学在网上的充分互动。
3、建立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形成了其中包括课堂上的多种教学方法,课外多种实践环节,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影像文献片,增强了教学效果。以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任课教师将自己科研、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工作中的一些成果、体验,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专业思维与创新思维。
4、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结合。
在评价学生时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并重。评价方法是根据平时课堂表现情况(包括到课、上课纪律及参与课堂活动等)、课后作业情况和实践活动情况、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分。其中平时综合表现(含上课出勤、上课纪律及课堂参与讨论情况20%;学期作业10%,参与实践活动态度与书面报告20%。)占50%,期末考试占50%。